多极磁环主要用在磁编码器、电机和传感器中,其核心作用是提供规律分布的磁极信号,用于测量角度、速度或位移。在设计和应用过程中,磁极之间的间距(磁距)是一个关键参数,直接影响传感器的分辨率和信号质量。
说到磁间距,为了一些不太了解的朋友这里简单介绍下,磁间距指磁环上相邻两极(N极到S极)的圆周距离,也叫磁距。正确的磁间距保证磁传感器能够准确检测每个极的变化,从而实现精确的角度或位置测量。
磁极间距怎么算?
要计算多极磁环的磁极间距需要知道磁环的外径,内径,以及磁极总数(1对极为2极),例如,一个8对极的磁环,总共有16个磁极,一个8对极的磁环,总共有16个磁极。

举例外径65mm,内径58mm,极数128极的多极环形磁铁,计算公式为:2ΠR(周长)/ 磁极数
半径=(外径+内径)/ 4 =(65+58)/ 4 =30.75mm,或(65/2+58/2)/2,结果都是一样。
再用圆周长度(周长)除以磁极数,也就是2x3.1416x30.75/128 ≈1.51mm。
或者用 π x D ≈ 3.1416 x 61.5 mm ≈ 193.2 mm,直径61.5怎么来的呢?是65mm + 58mm / 2 = 61.5 mm。
再用193.2除以128约等于 1.51 mm。
以上就是关于多极磁环磁间距的计算公式,1.51mm的物理间距意味着磁极非常密集,在安装传感器时,气隙(传感器与磁环表面的距离)必须非常小且稳定,否则磁场信号会模糊,导致测量错误。
更多多极磁环介绍;